SkyWT / 博客 / Weekly #8: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?

Weekly #8: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?

2024 年 7 月 10 日 20:50
共 4 条评论


文章目录

哪见过我俩这样的爱人、恋人、情人啊?相识相爱将近五年了--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,居然连一次面也不曾见过!情人节之际,竟然连几朵鲜花、一束玫瑰也不能彼此馈赠,更别说想象之中和期盼已久的相拥相吻!其是令人感慨,悲哀!其没想到,交通和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,我们仍像古人般艰难地「红叶题诗」,「鱼传尺柰」;像牛郎织女般「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」——何况,牛郎织女每年「七夕」尚能「打鼓吹萧银汉过,并肩携手鹊桥游」啊!

——《第二次握手》

又是一周!

已经很难记录一周的事情了。感觉现在这个 Weekly 存在的意义,更多是锻炼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。毕竟平时写作的机会也很少。

🌆 封面图:城市里的夕阳

封面图:城市里的夕阳

📚 《第二次握手》: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?

《第二次握手》是一部传奇的长篇小说,在文革时期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全国,曾被官方认定为禁书,作者也差点引来杀身之祸,直到文革结束。本周在读这本书,非常喜欢!

这本书展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,令我深深地震撼。19 岁的男主苏冠兰,在齐鲁大学学习化学,坐在火车上的他居然在读德文原版的《拓扑学概论》!

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作者的知识面之广。这本书涉及到大量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、艺术、历史、文学的知识,夹杂在小说情节中。比如,说到男主苏冠兰的名字,作者介绍起各种叫“兰”的植物在植物学上的科属分类;描写男主的心境,则通过名画《无名女郎》和《第九个浪头》侧面表现;女主对爱情的渴望,则凝聚在独舞《婚礼》和各种古典乐;对曼哈顿工程的描述也十分具体,居然以科普的态度给我们介绍了原子弹的各种原理……

「琼姐,」只有苏冠兰不以为然,蹙起眉头,「你如此聪明,为什么要学艺术,学舞蹈呢?」

丁洁琼表情惶惑,不吱声。

「什么意思?」凌云竹打量苏冠兰。

「文学,艺术,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,」苏冠兰倒是干脆利落,「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,没有作用。」

「什么才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有作用?」

「科学、技术和工业。」

凌云竹凝视苏冠兰。

「文学艺术是什么?」苏冠兰口气不屑,「『朱门沉沉按歌舞,厩马肥死弓断弦』,『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』,『借问汉宫谁得似?可怜飞燕倚新妆』,『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』……」

「你知道《满江红》吗?」凌云竹摆摆手。

「知道呀……」

「那你就应该懂得,世间固然有『浅斟低唱』,但也有『壮怀激烈』;固然有人不知忘国恨,但也有人『驾长车踏破破贺兰山缺』!」

苏冠兰一时无言以对。

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,如果要查询这么复杂的资料尚且不容易,更无法想象作者是在那样的年代成书的!

书中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。他们不仅满怀爱国之情,也怀揣着对知识殿堂的敬仰,对爱情的忠贞不渝,对艺术、生活一切领域的热情和热爱。

反观现代,「知识分子」作为一个政治术语逐渐被减少使用,而真正的「知识分子」也越来越少了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专业分工是必然,而大多数人则顺应了这样的专业分工。

我觉得「知识分子」应该是能读更多书,探索更广阔的世界。毕竟,「君子不器」。

📚 本周重读: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

自我介绍的时候想着安利两本书,翻了翻读过的书的列表,选出了我特别喜欢的两本书: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》和这本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。顺便重新读了一下这本书。

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是「十四篇历史特写」,是一些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关头,从中真的能够感觉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光辉。读的时候往往有一种「颅内高潮」的感觉!

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全天二十四小时创作艺术。那些显赫不朽的艺术杰作往往诞生于艺术家们灵感乍现的难得瞬间。历史亦是如此。

我最喜欢的两篇,一篇是《越洋的第一句话》,一篇是《西塞罗》。

《越洋的第一句话》讲述的是赛勒斯·韦斯特·菲尔德第一次尝试将电缆跨过大西洋,将整个人类连接在一起的故事。他经历了三次失败,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事业。

要想成就一个奇迹或一项伟业,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永远不可或缺:对这一奇迹深信不疑的人。执着者的天真和勇气,往往能富有创造性地促进学者们迟迟不决的计划。

这一刻,他决定倾尽一切身家献身于这项事业中。决定性的火焰就此点燃。一个念头在事实上爆发出爆炸性的力量。一种全新的、奇迹般的电力和强烈而活跃的生命元素——人的意志,紧紧地结合在一起。一个人获得了毕生的使命,而这一使命,也找到了去实现它的人。

从这一刻起,整个地球跳动着同一颗心脏。

《西塞罗》讲述的是罗马伟大的思想家西塞罗,梦想在自己的国家建立民主的制度,然而在自己生命的晚期,遭遇了罗马政变,统治者深感他的思想中蕴含的危险力量,将其残忍杀害。

在这篇的末尾,统治者雇佣的杀手杀害了西塞罗后,将他的头颅砍下,挂在他平日的演讲台上。于是:

然而,在这个演讲台上,任何反对残暴、反对强权、反对践踏法律的演说家的控诉,都比不上这颗沉默的被谋杀者的头颅,对永远不义的暴力的控诉更为意义深远:惊恐的民众拥堵在被亵渎的讲台周围,沮丧、羞愧,瑟缩到一侧。没有人敢于驳斥——这就是独裁!然而他们的心却在压抑地抽搐,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共和国的这一悲惨画面前,战栗地垂下眼帘。

🤔 如果你有超能力,可以让你爱的人也爱你,你要不要使用这项超能力?

这是本周看的一场辩论赛:2019 年华语辩坛老友赛第二场 —— 如果你有超能力,可以让你爱的人也爱你,你要不要使用这项超能力?【RUC-Bang VS 萌新下山】

一直觉得作为观众,看辩论赛重要的不是观点,而是双方的讨论引发我们的思考。

本场选手提出了一个「爱上」的定义,很有意思。正方认为是近似随机的参数组合使人产生爱情这种感觉,对某个人怦然心动。这是人无法自主选择的。或许面对一个非常优秀的 TA,我却无论如何都没有感觉;或许对于偶然闯入生活的 TA,虽然不符合之前对于理想型的所有预设,我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。或许之前和 TA 作为普通朋友交往多年,某一天阳光正好,TA 的微笑让我怦然心动。一切的一切都有太多的随机因素。这种随机性,一般称为缘分

在东方和西方的传说中,爱情由糊涂的月下老人和调皮的爱神丘比特决定。正是由于「爱上」这一过程的随机性,传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近乎随机作出决策。爱上的感觉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,而是随机发生的(可以等效为第三方随机决定的),所以说:

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。

反方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,比如爱的珍贵和美好正是源于稀缺性,求之不得,才会寤寐思服。

不过整体看下来,我对这场辩论赛的观赏性是有些失望的。感觉这也是近年的辩论赛普遍的样子:双方选手都拼命地在争定义,着重于逻辑,而对「语言的艺术」不那么重视了。作为观众需要使劲 follow 双方的逻辑,能 follow 上就不错了,很少能产生「拍案叫绝」的感觉。

我心目中体现语言艺术的辩论,最经典的就是这场:【辩论】辩论史上最经典的战役——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钱是/不是万恶之源。这场简直百看不厌,特别是自由辩环节,非常精彩。没有复杂难懂的逻辑,只有纯粹的唇枪舌战。其实从逻辑上来说,双方只要争「万恶之源」中「万」一字的定义就好了,然而这样就会很没意思。双方对决的时候不仅争了逻辑,对对方的所有例子都能给出反驳,一些对战真是令人拍案叫绝,极具观赏性。

🧑‍💻 大厂实习初体验(二)

在公司里工作,和自己创造产品,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在大厂实习并没有我想象的快乐。以前写代码的时候,觉得创造的过程是很快乐的,技术的结构是很美的,但是在大厂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感受。每天只是做一个又一个的需求。对于写的代码,我并没有「在创造自己的东西」的感觉,因为产品本来就不是我的。只是这些代码被拿去换成了工资。

在每天的忙碌中,很难找到意义感。

退一万步说,即使有大厂的股票,我也不会觉得大厂或者其产品有我的一部分。因为没有决策权。大厂里就是有太多不合理的东西,我们无力改变。

下周见。


暂无评论


发表新的评论

所有评论都将经过博主审核。请勿填写无意义邮箱或发表无关评论、广告等,否则会被视为垃圾评论。

提交评论即表明你同意本网站使用 Cookie,并允许本站在后台记录你的邮箱、IP 地址等必要信息。这些信息不会被透露给其他用户。(提交一次评论后,本提示将不再展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