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yWT / 博客 / Weekly #3:写博客的目的

Weekly #3:写博客的目的

2024 年 6 月 3 日 07:00
共 1 条评论


文章目录

在我看来,驱动我们人类向前的东西中,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国家,而是有创造性的、有情感的个人,是人格。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,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。

—— 爱因斯坦《我的世界观》

🌆 封面图:夏天的云

封面图:夏天的云

夏天独有的粉红色的云。

👔 衣物收纳方案

本月底就要前往杭州,租的房子也马上要到期了。是时候做好搬家的准备了。

由于衣服太多,之前总是懒得整理,因为总是不想面对这种繁琐的局面。冬装由于很厚,不知道怎么收纳,只能挂在衣柜里,非常占地方。于是,在 b 站上找到了这个视频:教你 9 种冬装收纳技巧,整齐漂亮省空间,再多厚衣服也不怕

本视频提出的所有衣物收纳方案,其实可以归纳为两种:对于上衣(外套、羽绒服、卫衣等),将衣服上部分装入下 1/3 部分外翻形成的袋子,形成稳定的结构;对于长裤,将其横向卷起,塞入一条裤腿的 1/2 部分外翻形成的袋子,形成稳定结构。相比传统将衣服折叠起来收纳的方案,其创新点在于:通过这种方式收纳衣物之后,衣物都会形成稳定的结构,即使有扰动也不容易散架。这种方法太好了!

此外,我还要强烈推荐「真空收纳袋」,即可以抽真空的衣物收纳袋,最好配合电动的抽气泵。将衣服装进收纳袋并抽出空气,这么做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小体积,更大的优势是能让抽真空后的袋子变硬,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。

结合以上两点,不仅衣物本身达到了稳定的状态,收纳袋的形态也能达成稳定的状态,非常方便搬运、寄件、存放。

之前提到了无状态 Stateless 的优雅性,我们应该对所有使用的应用进行显式的状态管理。其实,对各种东西进行收纳,是一种对生活的状态管理,良好的收纳能够解除生活与住所之间的耦合性。现在的我们或是住在宿舍,或是租房,处于实际上「居无定所」的状态,确定和管理归属于我们本身的「state」,至关重要。

此外,还有一个很好奇的地方:该视频的 up 主「妙招姐」的团队,是个专门制作「生活妙招」视频的团队,虽然看起来像营销号,但其实每期内容都比较有质量。比如这期衣物收纳,他们说这个方法之前,我自己根本想不到。他们是如何高效产出这样的内容的呢?是从什么其他信息源获取的吗?可是我在网上其他地方也没找到类似的衣服收纳方案。难道是确定一个选题之后,所有团队成员苦思冥想「衣物收纳方法」头脑风暴个几天吗?

🙏 赛博菩萨 Cloudflare

本周通过 Cloudflare Workers 部署了 GitHub 文件资源访问加速服务:gh.skywt.net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经常遇到 GitHub 访问受阻的问题,而在陌生的或临时使用的机器,或者新开起来的虚拟机或容器内,配置代理软件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和方便的事情。这个「Web 代理」能够提供一个临时性的解决方案。项目源码

项目其实 fork 自我一直在用的 gh-proxy。我研究了一下其原理,并重构了部分源码。高中的时候就用过类似的服务了,当时以为这个很复杂。现在的我看这个源码,原来这么简单。

同时了解和学习了 Cloudflare Workers。再一次体验到了 Serverless 的便捷和优雅,更体会到了 Cloudflare 的菩萨心肠 😭……普通用户每天 10 万请求免费,可以说非常慷慨了。

推荐阅读:《吊打公有云的赛博佛祖 Cloudflare》。Cloudflare 的恩情还不完!!!😭

虽然我一直在倡导下云理念,但如果是上 Cloudflare 这样的赛博菩萨云,我举双手赞成。

利益相关:CF 没给我钱,我倒是给 CF 付了钱。纯粹是 CF 产品非常出色,极好地解决了我的需求,我非常乐意付点费支持一下,并告诉更多朋友有这项福利。与之相反,我付钱给传统公有云厂商之后的感受是,这做的都是什么玩意,我必须写文章狠狠地骂他们,才能缓解内心的精神损失。

赛博菩萨 Cloudflare 圆桌访谈与问答录》中指出,「Cloudflare 有着相当独特的商业模式 —— 免流量费,靠安全赚钱。」

似乎国外的许多大厂都非常慷慨,Google Cloud、AWS、Cloudflare、Vercel 等等都有大量的免费额度,也有诸如 1.1.1.1 这类网络基础设施,供全球海量用户免费使用。而国内顶尖的大厂,却很少如此慷慨:买个服务器叠加一堆优惠券还不如国外便宜,提供的镜像站、DNS 也动不动就停止运营……

📜 一份载入史册的杰出判决书

上节《西方法律思想史》课后,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个载入史册的杰出判决书。说实话,看了之后,有些颠覆我对司法的印象。

检察院提起公诉,认为被告人:

  1. 酒后驾驶摩托车,酒精含量达到醉酒标准;
  2. 无摩托车驾驶证,属于无证驾驶;
  3. 已经认罪认罚。

综上,检察院建议「判处被告人何某拘役一个月,并处罚金」。

然而,法院认为:

  1. 当事人虽然酒精含量达到醉酒标准,但事实并未影响驾驶(不同人对酒精的耐受能力不同);当事人独自一人夜里在无人街道上驾驶,也没有危害公共安全,也不属于危险驾驶;
  2. 当事人老家在农村,大家普遍没有考取驾驶证的习惯;当事人已有数十年摩托车驾驶经验,且持有 C1 驾驶证,有驾驶更简单的摩托车的能力;
  3. 从社会效果角度,疫情当下,民生艰难,当事人如果被判拘役和罚金,则难免让人同情。

最终法院宣判当事人无罪

说实话,这非常颠覆我关于司法的印象。以前认为,法官是类似「自动机」的角色,即纯粹以法律法规、司法解释等为依据作出判决,相当于这些资料是「算法」,法官只是算法的执行官。事实上,这就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法学,即研究法律本身,不关心其哲学基础、与社会的关系等。这是一种「法律内部视角」。

窥见法学的世界全景后,会发现这种视角只是冰山一角。

再一次体会到所谓「隔行如隔山」,也很幸运能够看见这个新的广阔世界。

📱 我对社交媒体的看法

我大概已经一两个月没看朋友圈和 QQ 空间了。这并不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,而是我充分考虑后的决策。

以前是很喜欢看和发微信朋友圈、QQ 空间的,认为这是我们表达自我、分享生活的渠道。诚然,表达自我、分享生活本身没有问题,但是我们的精力是多么有限,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和事,少之又少。朋友圈和空间展示的是所有好友的动态,大多数都是我不熟的朋友分享的生活里的鸡毛蒜皮,大多数无聊至极,我并不关心。而如果真正想要关心和自己玩的好的朋友最近的生活,没有比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更好的方式,而不是通过朋友圈这样充斥着精心打造的人设的平台。

《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》这本书里提到,相比时间管理,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。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输入在蚕食我们的精力。所以,对每天输入我们脑海的信息进行把握,对于我们每天更高效的学习生活而言,是至关重要的。而朋友圈这类没有价值的信息,就没有必要来占据我们日常的精力了。

其实,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:我们生活方式中的很大一部分,比如发朋友圈、刷视频等等,都是近 10 年才出现的。但凡是 10 年以前人们的生活,都不存在朋友圈这样的东西。那才是自然状态的生活。我们如今的生活,其实严重地被微信这样的产品异化了。

除了朋友圈以外,我也卸载了手机上所有娱乐性质的社交媒体,包括小红书、b 站、酷安等。基于以下的考虑。

我认为,一般而言,刷社交媒体的行为有两种目的:1)获取信息;2)娱乐消遣。这两种目的是不能混淆的。

对于获取信息,我主要是用 RSS。我最讨厌根据兴趣推荐的无限信息流,那些工具往往会让人沉迷其中,丧失主动性,蚕食人的时间和注意力。一切商业化的获取信息的软件,设计的目的都在于此。而 RSS 真是个伟大的发明,结合我自己部署的 RSSHubWeWeRSS,一切信息流皆可 RSS,皆可被我们控制。这才是获取信息的最完美形态。

对于娱乐消遣,我倾向于使用连续的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娱乐活动。比如看个电影。如果要刷 b 站,iOS / iPadOS / macOS 提供的「屏幕使用时间」功能也可以很好地阻止我们沉迷。(用 Apple 生态很好的一点是,macOS 上的 Safari 里的 bilibili 网页版,和 App 的限制是联动的)

✍️ 写博客的目的

博客文章可以分为两种:技术博客和生活博客。技术博客就是写最近学的东西;生活博客(如本篇)就是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一些思考。

技术博客的目的很简单,如上周「基于 Tailscale 搭建『个人网络基础设施』的尝试」中提到,博客首先是提升自己认知能力的工具。这也是对所谓「费曼学习法」的实践,即「教会别人一个知识,才算自己学懂了这个知识」。其实也能从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中提到的「必要难度 Desirable Difficulty 理论」得到印证:人的记忆的存储强度 Storage Strength 和提取强度 Retrieval Strength 是负相关的关系,即存储知识越困难,提取知识越容易。

而对于生活博客,这是我最近几周才开始写的。其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平台。

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,会释放某些激素,从而调节情绪(忘了这是哪里看到过的理论了,不过大概是这个意思)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与人交流,否则如果长期独居、独处则会导致情绪压抑。与人交流是生活的必需。

然而,和别人线下聊天,有两个问题:1)沟通是即时的(即「同步的」),留给思考的内存有限,往往很难有特别深度的交流,也有很多东西无法充分表达出来;2)面对不同的人,对于不同的性格,适合交流的话题是不同的,在交流的时候需要考虑另一方的个性情况,这会带来额外的心智负担(尤其作为 INFJ……)。虽然我也挺喜欢和别人线下聊天,不过这种方式有时无法完全解决我们与人交流的需求。

博客能够作为一种交流工具,解决上述的两个问题。首先,博客是一种「异步沟通」,在撰写的时候能够充分思考;其次,撰写的时候也可以专注于表达本身,而不是想象阅读者的状态。

所以,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坚持写博客。

📚 本周在读:《How We Learn》、《我的世界观》

  • 《How We Learn》,中译《精准学习》。搞不懂为什么译者要自作聪明取一个不一样的中文书名,因为本书介绍的就是 how we learn,即我们人类是如何学习的。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,用机器学习的机制来解释人脑的学习机制。机器学习领域在越来越能够模拟人脑学习机制的同时,也为人脑的学习机制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解释方式(清晰指的是能够用算法描述)。对于有些了解机器学习的我们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,非常友好。
  • 《我的世界观》,爱因斯坦。我曾以为顶尖的科学家大多都是一心扑在自己领域的 nerd,事实上很多站在科学顶端的科学家,对各个领域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完整和体系化的思考。比如最近在看的李飞飞、爱因斯坦。看别人的传记,能够看到别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。在许多地方,也能发现自己在和伟大的灵魂共鸣。

下周见。


暂无评论


发表新的评论

所有评论都将经过博主审核。请勿填写无意义邮箱或发表无关评论、广告等,否则会被视为垃圾评论。

提交评论即表明你同意本网站使用 Cookie,并允许本站在后台记录你的邮箱、IP 地址等必要信息。这些信息不会被透露给其他用户。(提交一次评论后,本提示将不再展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