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yWT / 博客 / Weekly #12:用「认知行为疗法」控制情绪

Weekly #12:用「认知行为疗法」控制情绪

2024 年 8 月 6 日 23:00
共 4 条评论


文章目录

希拉鲁姆什么也没说。平生头一次,他真正明白了黑夜是什么 —— 它是这个世界投下的影子,投射在天空中。

🌆 封面图:夏天的云(二)

夏天的云

👀 用「认知行为疗法」控制情绪

在精力充沛的时候,我是有充分的理智的,想要学习更多知识,想要看更多书,想要认识更多人,想要创造。这时候,对一切的认知往往是清晰和积极的。

然而当劳累的时候,心情郁闷或者烦躁的时候,我的思想往往不受理性的控制,而纯粹沦为感性的机器。对任何事情的认知都会笼罩上一层负面的滤镜。

《伯恩斯新情绪疗法》中介绍的「认知行为疗法」,尝试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。本书指出,负面情绪源于「认知扭曲」,而负面情绪本身又加深了错误的认知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。这些所谓的「认知扭曲」,当我们情绪正常时,是能够明显发现其错误的,但在负面情绪之下则可能陷入其中,比如「TA 肯定是讨厌我了」「我肯定做不好这件事情」,诸如此类。

为了打破这些「认知扭曲」,我们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建立一种响应机制。例如,书中列出了十大认知扭曲:

  • 非此即彼:完美主义,认为 1% 不做成就 100% 失败
  • 以偏概全
  • 心理过滤
  • 否定正面思考
  • 妄下结论:包括心理猜测(读心术)、先知错误
  • 放大和缩小
  • 情绪化推理
  • 「应该」句式
  • 乱贴标签
  • 罪责归己 / 罪责归人

为了建立一套能够客观运行的情绪调控机制,我们可以将其标准化(就像麦当劳标准化的餐饮制作流程)。本书介绍的改变感受的四步流程:

  1. 描述导致心理沮丧的事件。
  2. 记录负面感受。
  3. 「三栏法」,写下自动思维、认知扭曲、理性回应。
  4. 重新评估。

这种方法建立了一种不需要太多理性的思考框架,并借助客观的外部媒介(用纸和笔写下)。经过实测,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效果。很推荐这本《伯恩斯新情绪疗法》!

人类的感性虽然是伟大的能力,但也非常容易让理性失去控制。我认为时刻保持清醒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。

🎵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

我不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。但上学期自训队的交响乐表演,其中《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》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。

肖斯塔科维奇《第二圆舞曲》(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)

交响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艺术形式。我们接触的大多数艺术形式,特别是通俗的艺术,比如电影、摄影、小说、绘画、戏剧、流行音乐,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觉都源于我们生活的经验。没有相关的经历,可能对于作品就无法产生共情。然而纯音乐,特别是交响乐,却不是如此。我们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知纯粹来源于作品本身。或许这可以被称为「纯艺术」。

🎬 本周观影:《布达佩斯大饭店》

对这部经典电影早有耳闻,也一直在我的观影 list 里。一直觉得对这种很经典的、很艺术的电影,作为消遣在茶余饭后观赏则有些浪费了(这居然成了我拖延症的理由……)。这周终于看了。

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本片的构图和色调。这是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体现。随着一层层故事的进入,环境、色彩甚至光影的变化,很有效地营造了氛围,将欧洲那个年代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
看到结尾「本片灵感源于史蒂芬 · 茨威格的作品」的字幕,shock 了一下……最近恰好在重读茨威格的作品,太巧了!不过看到这行字幕才回想起来,这部作品确实很有茨威格的风格。像诗一样的语言,像诗一样看待世界的方式。正如他本人所言:

即便在惊恐的深渊中,我也会一而再地抬头仰望那些旧日的星辰。

—— 茨威格《昨日的世界》

最近看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有点多,似乎我对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了。不过仔细想想,文学只是关于文字这种表达形式的学问。音乐、电影甚至游戏,都可以是同等的表达形式。我深深着迷的东西,其实是这些形式背后表达的内容,那些深刻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。

🇬🇧 把系统语言换成英语!

Via:我发现把系统语言切换成 English 的好处

翻译讲求信达雅,这固然没错,但许多时候这种「翻译感」并不适合需要简单直白高效的 UI。例如:Finder 翻译成「访达」,虽然确实很信达雅,有一股 Apple 特有的艺术气息,但却丧失了原来直白高效的感觉。

还有经典的「拷贝」和「复制」。Apple 系产品的「拷贝」等于非 Apple 系产品的「复制」(二者都是 copy);而 Apple 系产品的「复制」其实是 duplicate……不难发现,虽然翻译是为了本地化,让我们更好理解,但对我们而言,这些外来词被翻译后反而不如原来的英文好理解。

这类问题最多的当属 Apple Music 不可。「Play Next」被翻译成「插播」,「Library」被译为「资料库」。第一次从国产音乐软件转移过来的我,见到这样的 UI 完全摸不着头脑。

然而,将系统语言换成英语也有一些问题。iOS 大多数 App 都支持单独设定语言,所以可以将一些没兼容好的软件设为中文;然而系统自带的 Apple Music 却无法单独设置语言,这导致很多中文歌名、歌手名都会显示为英文,根本不认识!

  • 到底姓在前还是名在前???
    • 孙燕姿 —— Yanzi Sun
    • 周深 —— Zhou Shen
    • 毛不易 —— Mao Bu Yi
  • 莫文蔚 —— Karen Mok
  • 薛之谦 —— Joker Xue
  • 凤凰传奇 —— Phoenix Legend
  • ……

📑 正在制作我的全新简历 4.0!

技术岗一般不会很看重简历的设计,许多大厂都有自己的简历系统,或许面试官根本不看简历的 PDF。但既然我都用前端技术来写简历了,自然希望做得有意思一点。

我的简历 3.0,是基于 Astro 做的在线简历。部署在 cv.skywt.cn

可能由于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平面设计和排版一类的知识,我对于含有大量文字内容的排版,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是字体。因为简历、博客这类排版有大量文字,很少有平面设计的发挥空间(这反而利好我这样的设计小白),而文字本身传达的视觉信息则更加重要。

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 serif 字体,比如博客和上一版简历用的都是思源宋体。这种字体统一、文艺、正式,并且可以方便地作为 Web 字体。通过这种字体,能够很好地传达一种「性格」,也就是《Refactoring UI》里说的 personality。

然而,在仔细端详我的简历之后,我突然觉得:我想传达的性格不应该是这样的。我不想要这么正式古板,不想要这么文艺复古和多愁善感。我希望传达的是科技感、年轻、热情和热爱。

然而,普通的 sans 字体都太普通了,很难表达出我想要的感觉。不管是苹方、方正还是思源,用在简历里都显得特别廉价,一点都不 impressive。

在某厂实习期间,看到的一款字体似乎比较符合我想要传达的性格:钉钉进步体。基于这个字体,我全面改造了我的简历,希望能传达出「进取」的感觉。

马上上线,准备秋招!

🪧 一则全新 Twitter 置顶贴

自我介绍一下:

[object Object]

补充说明:

  1. 没有对象。
  2. 我有一个很丰富的自己想要介绍给你,可惜这里空隙太小,写不下。

一般来说,关于一个人的自我介绍信息可以用一个 Object 来表达。包含若干 key-value pairs,例如「姓名:SkyWT」,「爱好:阅读,coding,……」。然而可能由于一些格式兼容问题,我本来想把这个很大的 Object 输出给你的,结果输出出来就变成了 [object Object]。😉

📚 本周在读:《你一生的故事》

特德 · 姜的科幻小说总有一些独特的脑洞和创意。之前读了他的《呼吸》,本周读了这本《你一生的故事》,两本其实都是短篇科幻小说集,每一篇描述的世界,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独特设定。

他的小说很擅长将一些非常抽象但很有趣、很有哲理的观念或设定,用一种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。比如我特别喜欢的《呼吸》里的《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》:

量子领域的发现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的「决定论」,揭示了「世界上存在真随机」这一事实,但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一点。小说的设定将这一点抽象出来了:世界上存在一种叫做「棱镜」的设备,其上有两盏灯。当设备被激活这一刻,有一半的概率左边灯亮,一半的概率右边灯亮,这是纯随机的。不同的灯亮,意味着出现了两个平行世界。

更有趣的是,棱镜里保存着一块量子硬盘,两个平行世界的人都能写入、读取数据,但不能覆盖已写入的部分。所以,两个平行世界的人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沟通,当硬盘数据写满之后两个世界就彻底失去通讯。当面临一些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,可以将棱镜看成抛硬币的机器,根据灯亮做出决策,并可以通过设备和平行世界作出另一决策的自己沟通!

我们在生活中,特别是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,经常会想:「如果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,现在的人生会怎样呢?」然而,小说告诉我们: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。正是我们做出的种种选择,造就了今天在这个时空的自己。

下周见~


暂无评论


发表新的评论

所有评论都将经过博主审核。请勿填写无意义邮箱或发表无关评论、广告等,否则会被视为垃圾评论。

提交评论即表明你同意本网站使用 Cookie,并允许本站在后台记录你的邮箱、IP 地址等必要信息。这些信息不会被透露给其他用户。(提交一次评论后,本提示将不再展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