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首届举办的 AdventureX 2024 是我第一次参加黑客松。这场活动曾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,深刻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,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好朋友。正因如此,当 AdventureX 2025 开放报名时,我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。然而,今年的这一活动不仅引发了巨大争议,并且整体活动体验也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。
从 AdventureX 2024 说起
参加完去年的 AdvX 24 后,我最核心的 take-away 是:
世界上最优秀而野心勃勃的那些人,大多不在大公司里,而是在初创公司。
如果说《黑客与画家》指出了我理想的职业路径,AdvX 24 则让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这种路径。各种 workshop 让我对创业、VC 等有了具体概念。认识的许多雄心勃勃的朋友让我相信:我们现在就有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。(在大学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待久了,人似乎会慢慢不相信这一点)
在 AdvX 24,我也认识了许多好朋友。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,他们的生活经历、世界观都极大拓宽了我的眼界。和他们的友谊也持续至今。
从参赛体验来说,印象中 AdvX 24 体验非常好。很大程度上因为在 AdvX 24,朱浩宇 Ryan 本人并不负责公关。公关工作都是由崔浡然 Marvin 负责的。去年最大的一次公关危机,源于一位跨性别者在心理性别卫生间如厕后被选手投诉。随后,某工作人员在通知群中提醒「只能按照生理性别上厕所」,并在通知中使用了「伪娘」等歧视、侮辱性词汇。引发争议后,Marvin 第一时间在通知群中代表 AdvX 团队道歉,收回发表的不当言论,并称跨性别者可以将无障碍卫生间作为 unisex 卫生间使用。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去年 AdvX 团队(或者说 Marvin 本人)出色的公关能力。
去年也出现了未入选的选手希望强行参赛(后报警处理)、赞助商物料被盗窃等事件,但公关团队始终保持克制,没有将工作人员个人情绪在通知群里随意发泄。
参加 AdvX 24 时,我正在某大厂实习,请了一周的假去参加。活动结束,回到上班生活后,感觉这一周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般。
或许正是去年 AdvX 24 的成功拉高了大家的心理预期,今年的 AdvX 25 才会如此使人失望。
主办方
活动期间,推特上对 AdvX 25 主办方已有许多争议。其中大多数都源于 Ryan 本人的不当言行引发的公关灾难(去年的公关 Marvin 今年没有参与 AdvX 的工作)。作为参赛选手,我见证并感到不适的主要有以下几点:
- 赛前针对「很多人重复咨询的内容,文档里都有」这一问题,想到的解决方案居然是「安排一个线上考试,通过考试后才能进入赛场」。(飞书中设置了投票,有 1/3 的人反对)
- 屡次以「……否则取消参赛资格」的口吻发布通知。场内的告示牌也随处写着「违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」。
- 活动第一天,某选手仅因咨询工作人员补贴相关事宜,被 Ryan 定性为「诈骗主办方」,其个人信息在通知群中被曝光。
- 在这条通知的评论中,对于反对意见,Ryan 回复:「请你取消参赛资格。」「对于上一条发表不当言论的人,我们均以(已)记录,均会进行处理。」
- 此后,Ryan 补充了一则傲慢的通知,强调「AdvX 是纯公益的活动」。结尾是「现在,你还可以选择退出 AdvX。」
- 据信,团队中负责公关的小伙伴已经帮 Ryan 写好了道歉信、公关稿,但 Ryan 拒绝发布。
- 比赛期间发生了在卫生间马桶外便溺的不文明事件。然而 Ryan 选择了最不妥的方式处理:以全员通知的形式发布「新的挑战」,宣布找到此人即可获得奖励 5000 元。
- 这直接破坏了整场比赛的氛围,让很多队伍的作品都趋向于以「玩梗」的方式结构这一事件。
我认为 Ryan 的各种言行对此次活动造成了极大破坏,不仅破坏了选手的参赛体验(许多有实力的选手因此放弃席位),也破坏了 AdvX 25 团队成员的努力,破坏了赞助方和公众的信任。尤其严重的是那句「对于上一条发表不当言论的人,我们均以(已)记录,均会进行处理」,非常过分。并且,至今 Ryan 本人也没有给出任何道歉。
除此之外,主办方通过出售选手的报名信息(含未入选者的信息)的方式获得赞助,也引起了极大争议。可以参见 AdvX 24 的前组织成员 Max 的文章:
赛制和规模
本次活动参赛选手共八百多人。这种活动的体验必然会随着人数增加而下降,所以我认为主办方追求「规模大」的目标(所谓「中国最大的黑客松」)并没有任何意义。由于人数导致的不良体验,总结来说有如下几点:
- 信息淹没。Citron 在活动前在推特上的担忧成为了现实。去年参赛选手只有一百多人,我们可以加上每个人的微信,几乎和所有感兴趣的人聊一聊,很容易就能找到我们想要认识的人。然而,今年面对八百多人的规模和飞书持续的消息轰炸,我们已经无心加任何人。我唯一做的就是在飞书中发了个自我介绍贴,去和「看到帖子后来联系我」的朋友聊了聊,其他人我根本无暇顾及。
- 场地拥挤。最后一天 demoday 每个队伍只能分到很小的场地,无法展示易拉宝等宣传物料;人流量大导致网络环境差,让大多数需要联网的产品无法演示;有的队伍(包括我们队)还分到了主会场外的分会场,地点偏僻,人流量远远不足。
漫步在静安的街道上,我会关注大家的穿搭并默默在心里赞赏,可春运期间的火车站我甚至不会在意对方是不是有穿衣服,因为实在是,太过载了。
—— Citron
本次活动的评委机制也有很大问题。关于评委体验,小红书帖子《AdventureX 黑客松:外地评委视角》中有指出,但该帖已被删除。概括来说,评委机制要求评委去寻找特定编号的摊位,而 demoday 人数过多、寻找困难、体验极差,导致评选效率极低,有的评委只能在无奈之下给出随机评判。
本次活动的线上系统,尤其是作品提交系统,也带来了极差的体验。我想特别指出的是,我们队由于系统问题而没有成功报名任何赛道。我们明确在系统中填写了某赞助方赛道,然而当赛道赞助商来到我们的摊位时,表示系统里并没有看到我们队的信息。经过后续确认,系统内实际没有报名成功,但前端明确地显示了报名成功。当发现这一问题时,奖项已经全部公布,所以我们也无法追究。(考虑到上文提及本次比赛极差的评委机制设计,可以近似认为奖项是随机生成的,因此我们也不是很在乎)
此外,活动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。开幕式宣布赛道时,由于每个赛道都是由赞助方赞助的,宣布对应赛道之前会播放赞助商的视频,而这种视频良莠不齐,使得整个开幕的效果都大打折扣,体验很像在那种免费盗版网站看电影——每隔几分钟插播一则小广告。(因此我不认为免费公益是傲慢和体验差的借口——你难道会喜欢遍布葡京娱乐城小广告的免费盗版视频网站吗?)
选手
对我而言,AdvX 最大的价值在于链接各种优秀的人。「做出有意思的项目」反而是次要的目标。然而,今年我在活动上 connect 到的足够优秀的人,数量并不及预期。
可能由于今年的人员审核存在很大问题。据主办方内部小伙伴透露,今年由于报名人数过多、工作人员不足,所有审核人员都已经「摆烂」「精疲力竭」。在审核环节中也存在严重的标准不统一现象。
今年入选的选手普遍年龄偏低,有很多未成年人,特别是许多初中生。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太低。具体表现在:不懂得承担责任、喜欢玩各种无聊的梗、喜欢「装」、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……虽然这属于正常的成长阶段(我在中学时期也是如此 😂),但大量低龄选手的入选就是拉低了社交活动的平均水平。
此外,年龄小的选手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。有的小朋友只是对技术特别感兴趣,对刷机、网络代理、软路由等小众领域折腾和研究得很深,但他们目前还不具备构建一个产品所需的技术能力。(我在中学时期也是如此 😂)虽然 AI 让很多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,但要让产品真正落地,更多时候还需要实际的经验。
当没有能聊得特别亢奋的朋友时,缺乏睡眠会带来比较痛苦的体验。
The take-away
参加完这次活动,我觉得我对 AdvX、对「年少有为」的叙事、甚至对这类 Hackathon 赛事都有些「祛魅」了。
- 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天才少年。改变世界不能仅凭满腔热血和灵光一现。成长就是需要积淀的过程。
- AdventureX 这类活动之所以如此吸引人,主要是利用了我们的 FOMO 心态。
- 你不需要一个 AdventureX 来帮你创造发生。
关于这次比赛本身的评价,我觉得这个小红书帖子说得最确切。引用如下:
AdventureX 整个活动奇怪品味就不多讨论了,无论从行为、文字和审美上。这里只想讨论一个事情,我们在「创造」、「反叛精神」下的话语定义是否有点太 VC hype(指迎合风投口味的炒作叙事)或者二手或者 N 手硅谷叙事了?以至于产生 AdventureX 这种利用资本 FOMO 和选手想要结交同辈/大佬情绪来贩卖选手信息获得赞助的故事。
创造并没有被阻止,尤其自中国,低廉的基础物价和极高的信息密度让做任何创新都变得容易,唯一的桎梏只有自己的内心。你不需要一个 AdventureX 来帮你创造发生,一个 VC 来认可你的方向,只需要专注在你所创造的无论是否发布,是否成功。享受创作的心流,从自恋中跳出,到忘我的状态里。
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有完全的信心,你绝不会对此满腔热忱。没有人会为了太阳明天升起而大惊小怪,因为这完全在意料之中。人们之所以狂热地献身于政治或宗教信仰、教义或目标,正是因为他们心里没底。
相比于 AdventureX 中喜欢使用的乔布斯或者嬉皮士叙事,我更想送给大家和我自己一句更「工程师」的话,出自约翰卡马克:「所谓障碍都是主观上的。 如果你想动手开发什么全新的技术,你不需要几百万美元的资金,你只需要在冰箱里放满比萨和可乐,再有一台便宜的计算机,和为之献身的决心。 我们在地板上睡过,我们从河水中趟过。」
所以动手去做,享受创作本身。Yon Only Live Once。
参加完这次 AdvX,紧接着就入职了公司。在看文档的时候看到了这句话,顿觉醍醐灌顶,好像就是为此时的我所写:
成长的本质就是让一个人明白,他所在的当前的状态、角色应该要做的事情,不是他以前认为的那些事情。
人的成长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没必要太 FOMO。这大概就是我参加此次 AdventureX 的最大收获。